
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可谓是人类发展的关键阶段,许多现代科学的研究正是源于这个时期。例如,对于量子的探索起始于20世纪初。
自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人类经历了物理学上的巨大变革。旧理论逐渐被新思想取代,其中重要的便是“量子论”,同时期提出的“相对论”同样家喻户晓。这两大理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对物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量子论的提出是在对物理世界日益复杂的理解需求下进行的。尽管当时的科学家认为他们对自然界有了深刻的了解,但诸如原子结构、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的发现却无法用现有知识解释。这促使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论,给物理领域带来了全新视角,原有的许多理论开始被推翻。
随着量子力学的建立,微观粒子的世界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动态特征。然而,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广泛争议,其中的主要对立来自于支持者和反对者两派。爱因斯坦就是反对量子力学不确定性的代表人物之一。
尽管早期支持量子理论,爱因斯坦后来转而反对,认为其不确定性问题太大。他通过多年的研究,最终找到了量子纠缠现象作为反对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证据。
量子纠缠,直观上如同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现象。即便两个纠缠态的粒子互不相识、隔着千里,也会因为其中一个的状态变化而影响另一个。这种现象是否真实存在引发了爱因斯坦和许多科学家的浓厚兴趣与长期研究。但随着深入探究,人们对其得出的结论却越来越复杂。
化解光速的限制?不少科学家,如荷兰技术大学的专家,2015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证明了量子纠缠的真实性。爱因斯坦曾设想,若量子纠缠确实存在,人类或许可以借此突破速度限制,实现“瞬移”。
爱因斯坦在解释量子纠缠时用手套举例,右手和左手手套分别放在不同的盒子里,即便分隔千里,当我们打开其中一个盒子时,立刻可以确定另一个盒子里的手套状态。这种看似瞬时的联系,挑战着我们对空间和因果的传统理解。
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至今仍支撑物理学发展,但他自己也曾错过一些理论,例如宇宙静态模型。这提醒我们,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尚存在诸多空白,让量子纠缠这样的理论持续吸引探索者的目光。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分享你的观点!